Thursday, November 30, 2006

習慣

早前楊蕊姊妹借了我10隻CD,那是一系列的講道錄音,內容可算是「培靈」性質,講者是台灣的一位牧師。 以住聽道多是現場,聽CD? 還是很少。 但這位牧師確有她過人之處,她說話很有力,內容也充實,我不時還聽得入神。最近一天聽一堂道,很不錯。

像我這個基督徒,確有「聽道不行道」的陋習,精彩的道不是沒有聽過。只不過,離開教會,道的功效彷彿「煙消雲散」似的。崇拜過後,我們還是關心上那間茶樓多一點,點心未放進口,已把剛才訊息忘記得一乾二淨。

今天下午,原本安排了一點工作,但聽完講道之後,就改變了想法。我嘗試「行」一下牧師講道中所講,就是每天特意抽一段時間,甚麼也不做,單單去親近神,之後才開始讀經。於是我放下工作,開始這個操練...操練之後,我發現心靈裡產生了一點微妙的變化,似乎有一種「連結」起來(與神)的動力。我很希望這操練可以繼續,從而成為一個恆常的習慣。

像我這種欠缺紀律的人,實在需要「養成」多一點好的習慣,去建立自己。況且,能與這位創天造地的主相交,是我們無尚的榮幸,我理應爭取更多時間找衪才是呢!


Wednesday, November 29, 2006

祝福

今個星期日將會應邀作伴郎,這麼大個仔,作伴郎,還是第一次。與新郎及新娘不算稔熟,對於他們的邀請(找我與阿雲作伴郎/伴娘一事),至今仍是摸不著頭腦。當然,無論作伴郎與否,我與阿雲也會衷心的祝福他們。

我喜歡熱鬧,見到人多,喜慶的日子時,腎上腺素會增加,心情也開心一點。婚禮算是一個結合熱鬧與喜慶的場合,實在喜上加喜。不過對於要「企出來」作伴郎,其實我又不太熱衷,可以的話,我寧盼作個觀禮者,默默為新 人送上祝福好了。

可能對於一些喜歡 show-off 的朋友來說,能在婚禮上擔上一功半職,唱歌好、跳舞好、做司儀好,都能「滔」一點光,滿足一己的表現慾,甚至以為自己當了主角! 在我來看,這種所謂的參予,算是最差勁的了!

婚禮程序如何繁複,如何多枝節,但它的主角,終歸是一對新人。任何參予者所做,目的只為祝福新人、榮耀在天上的父。除此之外,別無其他。

著誠心的祝福去參予朋友婚禮,是起碼的尊重。




Tuesday, November 28, 2006

《墨攻》(修正)

得阿雲提點才發現之前文章有錯處,其中弱國應為梁國,並非燕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從張藝謀的《英雄》開始,我們從來不乏甚麼「史詩式」、「大堆頭」的大製作。 但我通通不喜歡,個人認為,他們都只是一些拍給外國人看的「偽」中國電影。 電影中畫面的構圖不是不好(顏色也很鮮明),戲服、道具也相當的講究,只不過,電影的包裝,讓我主觀地聯想到「將中國人靈魂賣了給洋鬼子」的意味。《英雄》如是、《十面埋伏》如是、《夜宴》如是。他們只想拍一部給外國人看的中國電影,但我會問,我國電影是這樣的嗎?




抱著以上「偏見」,昨天入場看電影《墨攻》,結果是意料之外,十分滿意。入場原因有二,其一是有贈卷(主因),其二是因為它並非一般典型史詩式鉅著,導演既非大陸人,而電影又沒有「鋪天蓋地」的宣傳手段,在此看來,還是比較「順眼」,故不抗拒入場。

《墨》片背景為春秋戰國時期,講述一位墨者如何以一已的智慧,幫助弱小的梁國抵抗趙國十萬大軍的故事,以帶出墨家思想中 --「兼愛非攻」的理念。片中雖沒有很多千軍萬馬的場面,但單看墨者革離(劉德華)如何應付每一次趙軍進攻的場面時,還是非常的緊湊。而墨者的先見之明、與運籌帷幄的應對卻是多麼的從容,比較起來,梁國臣子之見就顯得愚昧與短視了。結局? 留待你們入場看看吧!

我認為,好的電影都有一個元素,就是能刻劃人性。片中弱小的梁國起初只想與趙國求和,但墨者的出現,戰情逆轉,梁民才發覺自己有能力敗走趙軍,心也紅了,對已死的趙軍侮辱一番,這時,人性出現了。 但革離一句 :「他們也是人呀!」,提醒了被沖昏頭腦的梁軍,也提醒了我。墨者從不想殺一個人,一切一切只為反戰與和平。

用150分鐘,講了一個故事,並帶出如此正面的訊息,非常不錯。結論是,《墨攻》是一套好電影。

Monday, November 27, 2006

阿甘(二)

一位作家曾說:「因為不開心,所以寫作。」換轉是我,我會說: 「因為不開心,所以跑步。」

之前因膝蓋痛,暫停跑步一段日子,今晚再跑,感覺良好。對上一次寫"阿甘(一)"時,我的體能,只能應付從海濱跑到汀蘭居再折返。但在「每天跑多一點」的情況下,我現在已能處理由海濱到汀九橋再折返的距離,來回一次大較需時一小時,若以5分鐘1公里的速度來衡量,即大約12公里。但若加上體力下降的因素時,我想大約有10公里吧!

每天練跑10公里,實在是非常的理想,我現在已將目標鎖定為明年3月4日的渣打半馬比賽。最理想當然是能在2小時之內跑畢全程啦。

XXXXXXXXXX

說實在,對於跑步,談不上怎樣熱愛,至於仍能維持至今,很大程度是被做運動過後那種「開懷」所吸引。甚至,對於能達至這種「境界」,我發現自己竟有點「迷信」的意味! 那就是,我需要於生活中,維持著一定的運動量,好讓心情達愉快之效。

對心情欠佳、情緒低落等情感從來不陌生。現在既然找到了運動這「良方」,實在需要勤加服用才是。

Sunday, November 26, 2006

再見! 飛魚 (二)



科比擁有身高1.95米,加上雙手伸展長達1.92米,那絕對是游泳項目的完美身形,亞洲運動員實在望塵莫及(這也是何解歐/美運動員仍稱霸泳壇的主要原因)。

之前早已聽說他自暴自棄,終日與 junk food 為伍。我以為他終有一天醒覺,並再次投入練水,備戰各項大賽,可惜他卻選擇退出。實在令人感到婉惜。但他在告別記者會的一番話,卻令我有另一番體會,他說 :「我在15歲已成為國際焦點,我締造過無數高峰,這些成就足以讓我快樂。但是我的人生也因此失去平衡,我相信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去做,所以我決定將游泳退到生命中較後的位置。」

這一番話,聽進耳內,是何等的有意思! 一個曾在泳壇叱吒風雲的小伙子,極有潛力在往後日子繼續破其世界紀錄,而泳壇也對其亦繼續抱有不少寄望的少年人,今天跟大家說 :「我不玩了!」。我實在佩服他的勇氣,原因很簡單,名和利讓他成為焦點,讓他與家人受到騷擾,游泳早已不如他當初所般享受,今天的他,只想過回自己的生活。而
科比這個決擇,對我又有甚麼啟發?

到底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的「應該」。你成績標青,應該選讀法律或醫科、你對數字敏感,應讀精算,以確保將來有生活無憂。在旁人一切「應該」的背後,我們可有尊重其個人意願? 世界愈先進,經驗累積得愈多,我們的「規矩」也多了,怎樣算是「應該」,怎樣算是「不應該」,好像早已籌算在手中似的。「自由意志」於這個時代,彷彿不再合事宜,大部分時間,我們根本沒有權去選擇、沒有機會去走我們自己的路。若不明白,可試找剛過去星期的報紙上,看看那些對明校近乎「竭斯底理」追求的家長,你或會明白多一點。


隨著科比的引退,他在泳場上的英姿 (留意他在自由泳時「歪口」的吸氣習慣),還有供應商為他度身訂過造的「鯊魚衣」,將會成為歷史。泳壇少了一個天才,但科比卻因而能夠做回自己,我們應為他高興才是。

Friday, November 24, 2006

休息

今天身體不適,臥在床上,狀態界乎睡與醒之間,實在要多休息才行。

Thursday, November 23, 2006

再見! 飛魚 (一)

因酷愛游泳,故一向有留意游泳壇的消息 / 比賽,今天從報章得知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,那就是年僅24歲的澳洲飛魚科比(Ian James Thrope)宣布引退。

科比可算是澳洲的「國寶級」運動員,當年以15歲之齡成名世界賽(柏斯),一鳴驚人,及後無論是世界賽、奧運,均獲獎無數。在我來看,當今世上,以中、長段的距離來說(200 / 400m freestyle),暫時還沒有人能威脅到他。

當今世界鼎足而立的三條飛魚(自由式) : 雲迪賀根賓(Pieter van den Hoogenband)、菲比斯(Michael Phelps) 及 科比 ( Ian James Thrope)曾於2004年奧運一決高下,那場200米自由式決賽,可算是近十年最經典的一場對決。可惜現在無以為繼。


原本很期望2008年奧運,可再看3條飛魚的世紀大戰,但隨著科比的引退,這場決賽,定會黯然失色。

2004奧運200米自由式決賽片段

-->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bXQXTDnywg&mode=related&search=


Tuesday, November 21, 2006

娛樂圈

今晚無意看了電視節目「友緣相聚」,內容是肥姐探訪昔日邵氏武打明星 - 王羽。

節目起初見到他介紹其4萬尺豪宅,及價值不菲的水晶吊燈、古董時,還以為他只是在「曬」家底,讓人家知道他多富有(當然他真的很富貴)。不過到後來肥肥訪問他的時候,我卻對他有點改觀。訪問中,問到他如何看兩段失敗的婚姻時,他的回答還是比較坦白,直說當年朋友第一,太太第二,對婚姻付出不多...若果可以再來的話,他希望可以做得好一點。

一向不屑對時下藝人的所謂「訪問」,大部分都是宣傳,大部分都是浮誇,不著邊際,不值一提。卻欣賞今晚節目中的訪問環節,是因為,內容還是相對地坦白。當然,王羽先生已上了岸,再也不是圈內人,說甚麼也沒相干,這也是事實。

娛樂圈所提供的,是娛樂,藝人的話嘛,看完,得啖笑就夠了。除了查小欣之外,大眾不需深究。可戥藝人們辛苦,終日過著「皮笑肉不笑」的生活,想起來也怕,或這叫「食得咸魚抵得喝 」。這行飯,真不是人人可以吃。

Monday, November 20, 2006

生日 / 單車 / 謙謙

每年無線電視台慶後的一天為自己生日,很易記,所以我通常都記得。今年的生日節目是與阿雲到沙田踏單車,與上次行程不同,今天所行的是馬鞍山段,而上次則是大埔段。

與大埔段相比,馬鞍山段較多人(有行人路唔行,喜歡行單車路?),多斜路,而且是很長的斜路,路程方面,也比較短(泥涌是盡頭)。此路段,「娛樂性」較高,除了路段「峰迴路轉」,多斜路之外,屋村居民出其不意的行徑,也增添不少娛樂性,比如上斜,當我們踏得死下死下時,他們仍可「眼尾」啤你一啤,然後繼續視若無睹地慢行,這,實在是一種「人性」的表現。此情此景看在旁人眼裡,又是一種娛樂。

總括來說,馬段對體力的要求較多,就連我這半職業運動員也感吃力,何況阿雲呢? 見她面青口唇白,也有點不好意思,可幸是她堅持,不然真是兩頭唔到岸。在這裡,真是要多謝她,專誠請了一天假來陪我,當想到下午與她坐在石灘時的一夕話,當中談了前路、談了理想、談了團契方向、還祈了禱,那刻還是覺得 --- 要多謝她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到現在還是攪不清生日為何要「快樂」? 隨意地問人,他們大多會隨意的答:「大一歲嘛!」,若再問下去,大一歲又為何要快樂呢? 則不得而知了! 大人生怕小朋友「養不大」,希望他們快高長大是願望,大一歲,即表示朝向願望又近一步,快樂,顯得理所當然。
但我呢 ? 過了二十多個生日了,為何仍要快樂呢? 今晚想到這個關於「知足」的答案 -- 因為我仍慶幸,身體與靈魂仍能支撐薯我,讓我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。快樂? 絕對應該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今晚收到團友bb - 謙謙的生日卡,很開心及感動,但要榮升為「叔叔」輩,有點不慣。



P.s. 在此,特別再多謝幾位送我禮物,及跟我說生日快樂的朋友們,我衷心的多謝你們每一個。

遊樂場

最近為了收緊開支,與阿雲行街的節目也盡量以「平宜」為準則,所以今天走到中央圖書館行行。

之前曾到那兒的展覽館參觀,但就沒有特別行過整座館子,今天終於行逛了整整9層。感覺非常不錯,那兒地方寬敞,座位充足,還有很多資源供借閱(e.g. 電影欣賞、外語學習軟件...),實在很好。估不到當年因頂層設計問題,鬧得滿城風雨的中央圖書館,原來這麼完備,非常不錯。那絕不是旺角、葵興圖書館可媲美(因那兒地方太淺窄了)。

如果真是喜歡看書,又想要寬敞、寧靜環境的話,中央圖書館是個好選擇,最重要是免費嘛! 納了這麼多稅,就得用多一點公共設施。

那兒是一個很不錯的遊樂場呢!

Sunday, November 19, 2006

胡恩威

一向喜歡港台製作的電視節目,最近就追看「數風流人物」。節目中,主持甘國亮會訪問來自文化/藝術界別中代表性人士。被訪者中,早有詩人蔡炎培,然後是城市當代舞蹈團創始人 - 曹成淵先生,最近一集,就訪問了胡恩威。

之前對胡恩威認識不算多,知道他是個文化人,曾看過他的「東宮西宮」舞台劇(很不錯呀!)、看過其「香港風格」一書,所知就是這麼多。從那天訪問才得知,原來他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,90年代曾參選過區議員等等...節目中,他也談及很多他對政治/文化的理念,發覺他很有自己一套。

節目後我在想,那個年代的港大建築系畢業生,理應可走一條平步青雲的道路。無論是走入建築師行由低做起,還是考入公務員體制,以他的學識、能力,今天應能在建制內有個很不錯的位置了。但偏偏他卻選擇了走自己的路,很是難得。若他當年畢業後只選擇走入建制,做其建築師的話,香港文化界就少了點色彩,在於我,損失是少了一系列「東宮西宮」舞台劇吧!

對於能走出建制,找到一條自己路向的人,真的很欣賞,尤其在香港這地方。

Saturday, November 18, 2006

2006 精彩旅遊年

大陸第一個「誠信旅行團」,終在傳媒包圍下完成4日3夜的行程,出來的效果不錯,算是為香港找回一點面子。

2006年為「精彩旅遊年」,卻弄出多宗「強迫講物」,團友被遺棄街上等投訴,實在諷刺得很。本身沒有留意本訪港旅行團的運作模式,但投訴事件愈鬧愈大,才引起我注意,細看之下,才得知「咁離譜?」。我不知這行競爭有幾激烈,但是否生意難做就可以做出這種接近「強搶」的行徑?

我喜歡旅行,但這幾年因銀根短缺,已沒有出門。比較興奮的經驗,是數年前去歐遊,那時,差點以為自己上了天堂! 困在這窒息的都市久了,出外走走,吸一口新鮮空氣,才發現窗外風景明媚,一樂也! 外遊之樂在於看看其風土人情,生活模式,那怕是走訪當地一個最普通的菜市場,看看人家擺賣的貨色、價錢、雙方買賣的過程,也能體會最地道的文化,這就是旅遊的體驗。(因在香港我絕少這種觀察)

最差的經驗,算是十年前到韓國一遊,主要原因是領隊提供大量購物時間。一來我不熱衷shopping,二來明明到了外地,卻只穿梭於各大商場,人家的天空也沒望多兩眼,太浪費了吧! 那次shopping, 還因太累(大半天不斷行街真是很累的!),中途我找個後樓梯睡了一會呢! 最差的體驗,莫過於此。

購不購物不是問題,但若香港那些辦旅行團的,能設身處地為旅客們設想一下,攪點新意思,效果定能改善,服務周到,客人心情好了,購物也會非常樂意。 要不然,休想他們再來。

工業已沒有了,若連香港僅有的「服務」也拖垮的話,這兒真不知還有甚麼價值可言。

Thursday, November 16, 2006

父親

藝人陳奕迅父親陳裘大貪污案,終被判監六年。
此案之前已聽聞他的名,因我爸爸算是與他同行(屋宇裝備),作為房署屋宇裝備總工程師的陳裘大,行內甚具名氣。

不明白的是,作為一個如此高職位的公職人員,所貪的只是100多萬,應不夠他一年的薪金,「比例」上不合理。衰點說,橫豎都是貪,為何不貪多一點? 另一方面,貪污事件中,收受利益,給承辦商的工程大開方便之門,是典型不過的貪污例子。但「賣人情」給朋友兒子,好讓他得到合約工程師一職,從中收了20萬,此舉確「貪得過份」。由此可見,他的確很貪。

整件案件中,他(與家人)都很積極,希望「打甩」此案,04年給他推翻定罪(原本判7年),但現在卻再被定罪,判監6年。但在我實在不明,如此積極上訴,理應是有種「還我清白」的意味,才得據理力爭,但事實是,甚麼都「証據確鑒」,有甚麼好爭辯? 或我不懂法律,可能從他們角度,若有一絲希望,都應上訴,得席的話,有機會減少刑期,甚至不用坐監,博一博都好?

倘若法律的設立,是要人「知罪」的話,在証據確鑒的情況下,仍不斷以上訴,及身體欠佳為理由,藉以逃避坐監的話,其實是否表示其「不知罪」? 抑或是在「死撐」?

作為兒子的,會怎樣看?

我不知自己心目中有沒有甚麼「既定」的父親形象,但從心底裡我是非常對敬重我爸爸。他雖不可能完美,而我也不會天真地奢望他所作的一切是對,若有朝一日他真的行差踏錯,但過後仍勇於承擔責任的話,我會更敬重他呢。

久違了的福音

被楊蕊姊妹邀請出隊傳福音,一貫的半推半就,一貫的傳福音後「有經歷」。

拍擋是傳道人,傳福音前問我「得救見證」,差點想暈。我有多久未講(或想過) 得救見證? 想不起來。之後用2分鐘簡略敘述我的見證,一額汗。到了麥當奴,找到傳福音對象,坐下,跟她閒談,才知她身體有缺憾(腳)、正待業、爸爸/哥哥對她很差、過往曾返教會...言談間,知她現在的生活並不快樂,而她的經歷也比同年紀的人多。大家攀談大約一小時後,最後她肯跟我們祈禱,並願意再讓耶穌進入她的生命。過程中,拍擋有幾次著我分享一下,信耶穌所來帶來的喜樂、改變,說是說了,但卻有點「硬著頭皮」。

每星期上教會、聽道、教主日學的我,何解一談到喜樂,總覺得那麼遙不可及? 初信的我,不也就因為認識這位創天造地、愛我們到底的神而雀躍過麼? 但初信時的感激之情,以及喜樂,都在不知不覺間,消失了。
或是我想得太多, 或是我不知足, 所以不快樂是我的回報。

福音之所以是「福」,因為接受了的人會因得救而喜樂。若擁如此珍寶也不當是一回事,或許根本不值得有喜樂的一生。
這話是我對自己所說的。求主憐憫。

「我來了、是要叫人得生命、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約翰福音10:10

Wednesday, November 15, 2006

How to be Happy

早幾期的HK Magazine,封面主題為 "How to be Happy"。談及如何可以快樂,內容包括多做運動(但不為減肥)、少喝咖啡、多吃果仁香蕉、找點精神寄託(如宗教)等。從他們的教導得知,快樂原來有步驟,有方程式。哈! ...不知從那一天起,快樂變得如此奢華,如此煞有介事!

曾看過一個關於快樂指數的報道,說很多港人常處於一個沮喪的狀態下,面對公司,家庭的壓力,生活一點都不開心。這顆「東方之珠」、國際大都會,恆指屢創新高的繁華都市,竟然有雜誌教人「如何快樂」,看的人還是津津樂道,確是一種諷刺。

繁華叫人忘卻知足,忘卻所得,這是事實。

信仰從不是為門徒帶來「一站式」的快樂服務,作為跟隨耶穌的門徒,忘卻衪的救恩、衪的拯救,根本不可能生活得快樂。這話是我對自己所說的。

Monday, November 13, 2006

寬容

對於董建華先生於科大畢業禮上被學生「柴台」的一事,心裡有點不是味兒。

作為公眾/政治人物,外出被民眾柴台是等閒事,董生身經百戰,早應習慣。換轉是三 / 四年前的我,可能也視這次行徑為之理所當然,畢竟當董仍在位時,大家都有不滿,而整體社會都有不少怨氣。但正所謂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職」,今天的他,早已不是特首身份,若仍對他窮追猛打的話,追打者,似乎予人「小家」的感覺。

當然,那並不是等於他不需為當年施政不當而負責,但又是否以這種「級數」進行抗議,就能一洩同學們心頭之憤? 當天示威的同學們,又憑甚麼去定斷董沒資格去接受這博士榮譽? 他們這班初生之犢,對董又有幾怨? 若論起來,沙士死者家屬、負資產苦業主是否更有「資格」到場抗議?

董建華,雖不是個「稱職」的政客,但觀乎其往績,我認為他是個好上司、好特首。典禮當天他一上台就問候前天自殺畢業生的家人,試問當今有幾位高官們,能有這份心意呢? (就算是「門面」也沒做呢!) 我相信,撇下特首身份時,董是一個慈祥的老伯伯呢!

我對人對事,一向都傾向「寬容」對待,因為我喜歡和諧。姑勿論當天在位時董的表現有幾差,但今天對於這位已不在位的老伯伯,我還是覺得應對他寬容一點。正所謂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就讓他自在地走完餘下的日子吧!

在如此莊嚴的畢業禮上喊打喊殺,被落面子的,不是董建華,而是那班同學。

美麗的「話」

昨天團契時間,出席人數比較少,只有10個人。由於是次為分享週,在人數較少的情況下,大家也多了分享的機會。

團契中,各人也有分享經歷神的時候,因為人少,大家分享比較深入,很好! 而比較深刻的,是Cathy 讀出 Alisa 分享的一個片段(由於她當天不能出席團契,故早已將手稿給cathy, 很有心呢!)。Alisa 的文筆固然流暢,而透過Cathy 細意讀出的時候,感覺是多麼的「甜」呢!(我實不知可用那一個形容詞) 我心知這甘甜源於她經歷神的愛,但對我而言,甜的感覺卻比內容還要再多一點點。

我一向喜歡聽「讀」出來的話,這裡所講的讀,是指將一篇文章原原本本讀出來的說話 (並非指口語)。我有時候覺得,口語是粗糙的,出來的效果並不優美,另一方面,文字雖可寫得優美,卻只能單靠「看」來明白,兩者有其缺憾。若能用說話讀出一篇優美的文章的話,就能將兩者的優點結合,很美妙的呢!

可惜,這樣的機會不多,一來我們平日說話很少會「文縐縐」(是的話,你也怕啦!),而人家出來演講,也不會「搬字過紙」把手稿讀出來,況且若以上兩項條件也符合的話,可能內容也未必吸引,所以,能有這種體驗的機會並不多。

有這樣的喜好,不知算不算是一種怪癖?

我這無聊的人,一直喜歡寫這個、寫那個,過去曾寫過的東西,又何只千言萬語? 倘若一天我真是要返回天家的話, 我也希望有朋友們能在我喪禮上,隨便讀一下我那些狗屁不通的文章就好了。為此,我一定會很感謝他/她呢!

Sunday, November 12, 2006

One-off Fun Fair

今晚到天星碼頭,陪它行了最後一程,卻有意外收穫之感。

我與阿云在晚上8時多從尖沙咀乘小輪到中環,未下船,已見岸上人頭湧湧。下船後,在碼頭的範圍內到處行行,無論那一個角落,也迫滿了拍照的人們。有用傻瓜機的平民、也有近乎專業的攝影師,大家都希望為碼頭的一景一物留倩影。我倆也不例外,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留念的機會,可惜我們沒有帶備腳架,拍攝不到夜景。

有趣是那兒除了迫滿了拍照的遊人之外,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,好像有人以「倒吊」方式來表示對政府清拆碼頭的不滿、有「蛙王」之稱的本地藝術家表演(但我看不明那是甚麼來!)、有即興話劇,也有獨立樂隊在場獻唱(起初還以為是我喜愛的「粉紅A」tim!),整個碼頭範圍,彷彿變了一個嘉年華會。今晚置身在其中,感覺非常的熱鬧。

步入午夜12時,親眼看著鐘樓熄燈,總算見證了它完成歷史任務的一刻。

回想今晚的天星碼頭的情景,是那麼「不一樣」的香港,在那兒的香港人,忽然多了一份人情味,至少當我見到在場內,一張一張大家對碼頭不捨語句的紙條時,我還是浮光掠影地窺看到香港人那「人性」的一面。

為了這情感回億,今晚大家都聚首一堂,有意識地做了一點事,很是難得。只可惜,此嘉年華會可一不可再,2天過後,大家又回復以往的生活。今晚所發生過的事,彷彿都會忘記得一乾二淨似的。

刻意不貼上甚麼相片,因為這一切一切 - 在心中。

Saturday, November 11, 2006

從 Megabox 到天星碼頭

07年於東九龍將會有一個大型購物/消閒商場落成,名為 Megabox。聽說這兒會有一個達國際標準的溜冰場,至於還有沒有其餘賣點,則不得而知。 又一坐巨型消閒熱點落成,你開心嗎?

此商場雖然明年才落成,而我對此商場所知亦不多,但卻大既知道內裡應會有Bauhaus、 I.T.、 Body Shop、麥當奴、Issue、 許留山、Watsons、KFC、OSIM、百佳,然後是各式各樣的專門店(e.g. Levis)。

今時今日,從營商的角度來看,「大包圍」是一種策略(不知是上策,還是下策?)。要擴建自己品牌的版圖與影響力,唯有進駐不同商場插旗,讓人家無時無刻都要記起你。這現象的結果是,一個又一個像極「倒模」出來的所謂購物廣場不斷擴展。基本上,除了地點不同之外,我們行青衣城、奧海城、新都會、與又一城及APM 的分別不大。

如果這叫城市規劃,叫社會進步後的成果的話,我對此現象卻感到失望,因為它摧毀了這地方的本質。昔日雀仔街、虎豹別墅通通沒有了,原址成為了一式一樣的巨型建築物。我相信,隨著舊區重建,所謂的大型商場,大型樓盤將會繼續擴展,可以預料,他們都繼續一式一樣,毫無個性。

這種「單一化」的取向,實在令人沮喪,香港以往的吸引力,在於匯集不同文化、色彩之大成。這種本質,從來都不是那些唯利是圖的規劃與建設可塑造出來的。

我從前認識一位德國人,她說到訪香港是想看看 Star Ferry, 因那是這地的標誌。現在我們的政府,就連天星碼頭這標誌都夠膽拆,我們的香港還有何引人之處?

Friday, November 10, 2006

忽然低調

個星期,兩則主要新聞進駐各媒體,其一是霍英東先生舉殯,其二是陳馮富珍當選世衛總幹事。

霍老先生兩腳一伸,立刻升上了神檯,被冠以甚麼「最後一個愛國商人」,「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」等稱號,接著就是報章上一大堆霍老的昔日往事,從修敦球場踢球到支援抗美援朝,如數家珍。人死了,永遠有很好的評價,如何刻苦、如何堅忍,彷彿要死後才能「水落石出」似的。忽然間,我們都像上了一堂課,題目是「這樣才算得上是愛國」。

另一邊箱,港人陳馮富珍正競逐世衛總幹事一職,起初還以為會是數年前,陳方安生率領競逐亞運主辦權失敗的翻版,誰不知,這趟給她勝出,還要是那麼清脆,實有點意外。雖然,沙士遺屬與立法局議員對她當選,顯得嗤之以鼻,但整體來看,能有一位港人出任世衛總幹事的一職,實是我們的驕傲。

兩則新聞,一喜一悲,風馬牛不及,卻同樣地,缺少了一位人物 --- 特首曾先生。
需知道霍老先生舉殯,是按國家領導人規格進行的,而大陸也派出不少重量級人馬出席,如廖暉、高祀仁等,作為東道主的曾先生,是否應坐陣在其中,並出席這舉足輕重的喪禮? 有甚麼事比這更重要? 起初還以為他去了日內瓦協助陳拉票,但似乎又不是,那,究竟他身在何方?
最後我終在港聞版的小角落找到他的「芳蹤」,原來他正身處比利時,至於原因,該報導卻沒有交代。

我一向沒有留意特首行蹤,但他這趟「忽然低調」,反而令我更上心,很想知道固中原因。

Thursday, November 09, 2006

每天一篇

為了不讓大腦便秘,也為自己加多一點生氣,我決定在這個小園地來個「每天一篇」的習慣,不過此舉像麥記的黑椒漢堡一樣 -- 供應期有限。

Sunday, November 05, 2006

熱鬧

志佳搬家了,昨晚上了他家坐坐,在淡黃的燈光下,一大班人嘻嘻哈哈、飲紅酒、傾傾計,很是享受。
人多不等於感受到熱鬧,而熱鬧的體驗,有時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呢!


Wednesday, November 01, 2006

踏入十一月,天氣才涼了一點,是打風的關係嗎? 不知道。
但我,確期待秋天的來臨。

關於秋天,令我想起一次深刻的回億 ~ 時間回到小學五年班的課堂裡,有回課文談到春天的時候,班主任跟同學們說:「人生沒有多少個春 / 秋天...」,調子略帶唏噓,這番話後,他又返回他的授課內容。我想,這片段深刻之處,在於他竟會對我們這班小不更事的小學生,說了番看來深奧的話。這片段,一直殘留在我腦海內,直到我長大成人... 說實在,時至今日,我仍沒法明白當時的他,為何說出這番話。

秋天看似來了,我又想起這片段,以及這位老師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幾天心情不好,昨晚走到青衣公眾泳池的看台坐坐,看看人家游泳,又看看書,碰巧有點涼風,很舒服。今天晚上,又走到荃灣西鐵站旁,坐在草地上,望望海,望望人家跑步,碰巧又有點涼風吹過,我又再次感受到一份秋意。

夕陽無限好,秋天也一樣,迷人的秋意往往輕輕的溜走,不著痕跡,而在短短的人生中,我們能有多少個觸得到的秋?